2017年跨文化学国际课程班工作简报丨9月8日

于鲁·瓦尔克教授讲授第二节,谈民间叙事与民俗文化

201798日,跨文化学研究生国际课程班进入第八日。爱沙尼亚著名民俗学家、塔尔图大学于鲁·瓦尔克(Ülo Valk)教授,与北师大太阳成集团tyc151com(中国)NO.1院长董晓萍教授在文学院5049报告厅进行了授课。法兰西学院通讯院士、法国高等社会科学研究院汪德迈教授、法国阿尔多瓦大学东方学系主任金丝燕教授出席了讲座,并进行了讲评。

于鲁·瓦尔克教授的授课题目为《研究鬼故事的理论与方法:理解“费解”》。董晓萍教授主持了讲座,并承担翻译工作。本讲座介绍了目前国际民俗学对物质与精神的中间地带的一种研究趋势,人类在很多社会历史形态下拥有的鬼故事在这个背景下被重新讨论。

瓦尔克教授认为,这是个巨大藏量的解释系统,它往往犹疑于现实和想象之间。正是在这种地方,言语的体裁与物理的现实发生了相遇。瓦尔克教授的讲座视野开阔,理论扎实,讲述生动,受到了在座同学的热烈欢迎。同学们纷纷围绕超自然和自然的边界、超自然概念在未来的发展方向等方面提出问题。瓦尔克教授以严谨的学术思维和科学的研究态度一一回答。

董晓萍教授的讲座题目是《民俗叙事与史诗故事》,重点讨论中国经典文化与民俗文化的关系、故事研究的历史性方法、类型方法和民俗志方法的整合框架。史诗是这种研究的一个个案。董晓萍教授指出,通常所说的文化大体包括思维方式、文学艺术、社会治理和生活方式。过去的民俗学研究,经常单独民间文学从文化中提取出来,切断了文化、民俗与故事的联系。跨文化研究要能恢复这些联系,有利于整体性分析与阐释。在进行此类研究时要点有四:一是要注意民间叙事是共享文化文本,二是要注意的母题常常进行跨体裁、跨媒介与跨文化的流动;三是要注意书面材料和口头材料的互文性质;四是要注意民间叙事发挥交流作用的地方在于能够促成文化之间共同理解和共同长做的结合点。

法国高等社会科学研究院汪德迈教授进行了评议,他指出,董晓萍教授的讲座和近期法国某些相关研究有共通之处,可以对话点有三:一是认为地方的历史记忆应该依靠民俗来叙述。二是认为古代中国的文言和民俗分开,使用文言来认同国家,使用民俗来认同故乡。五四运动使民俗也成为了国家认同的渠道。三是认为现在使用的网络是全新的工具,能够创造新的更丰富的文化。

法国新一代汉学家金丝燕教授认为,董晓萍教授关于文本、史诗和传说的讲座极为丰富和生动地回应世界文化研究者的问题框架。它反映了史诗、传说等口头文学与作者文学这两种根本不同的文字系统的关系,也反映了自然语言与作为非自然语言的汉语的惯习。口头文化和主体性文学共同构成了一个巨大的记忆库。今天讨论的问题,也受到欧洲通识文学和非通识文学的关注。他们认为,从亚历山大图书馆时期到十二世纪前后,欧洲经历了口头文学的听说传统到书面文学的读写传统的双重过程,前者是群体性的、同质性的,但逐渐促成了后者“自我”主体和阅读异质性的形成。